【短講】重訪林村:一個廈門農村的改變─黃樹民教授
黃樹民教授在1984-2015年間,曾三度到訪林村進行田野調查,見證一個廈門小農村在改革開放後的巨大改變,並於2022年9月出版《林村的故事:一個村書記眼中的新中國變遷》一書。今黃樹民教授以當時田調時所拍攝的幻燈片,娓娓道來三訪林村的見聞。
1984-1985
林村位於廈門島北部,因土地貧瘠,水源不足,交通不便,是廈門較晚開發的地區。1984年6月實施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」將集體所有的農地簽約出租給農民,同時將公社—大隊—生產隊的三級制改為鄉—村—鄰里的行政組織。
村民雖以種田為生,然水源不便取得,往往只能耕種番薯等耐旱植物。此外,因土地貧瘠又沒有肥料,甚至只能以周遭城鎮的垃圾做為養份。照片可見綠色的田地之間布滿白色的廢棄物碎片,像是雪花,而村民拎著水桶漫步其中,幫他的作物「澆水」。村中只有低漥地區,才有少數水田可種植稻米。總得來說,該地村民生活普遍困苦。
1996-1997
中國推動改革開放的步驟一直反覆不定,姓「社」還是姓「資」的問題不斷在媒體爭辯,但為改善農民生活,必須引進工業生產。真正突破是1995年台商好立公司進入林村,大量雇用生產線工人多達3,500人。村民開始建新型樓房,出租給外來工人,或將土地出租給四川、貴州的農民,租金收入成為村民主要經濟來源。
2015年
圈地運動式土地爭奪戰開始。各級政府、團體、私人企業紛紛各顯神通,將公有地或集體所有地承包、租下,改建為廠房、住宅區、商業區謀利。大財團如萬科(王石)、世茂都在湖邊圈地,建豪宅出售,供北方富豪過冬。
2010年林村每人投資30萬元,集資建造林村廣場,為巨型的Shopping Mall。村民家產超過億元者有10多戶,其他村民都不需要工作,而酗酒、大餐、名車、賭博、旅遊(國內外)成為消費主要管道。
小結
1984-1985中國改革初開放之際,林村雖仍是以農為生的小鄉村,但村書記無畏地實行政府所推動的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」政策,使林村家家戶戶都有田地。1990年代,中國開放台商投資並設廠,1995年台商好立公司首先進入林村,創造大量就業機會,吸引外地打工人。而大量外來就業人口所創造出的租屋需求,則促使村民在自有的土地上建造新房,提供大量租屋以滿足市場,並以收租為生。有趣的是,2010年代仍可在林村見到農業集體性的殘影,由村書記號召,林村每人拿出30萬,集資建設林村廣場。到了2015年,林村已然成為商業化的現代城市。